普法知识零距离——人身安全篇

“法度不失,理数常明。”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石,法律不仅仅是规范行为的工具,更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保障。在大学校园里,法治教育不仅仅是普通知识的传授,更是引导学生们树立法治观念,培养学法、懂法、守法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。
然而,长期处于校园环境中的大学生群体可能存在社会经验不足、法律知识匮乏、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,容易陷入不法分子的圈套或因缺乏法律常识而触犯法律。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常见的校园网络安全问题,学习与之相关的法律知识!

拒绝寻衅滋事
在大学校园中,人身安全是同学们每个人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。大学生正值青春热血的年龄阶段,可能会受人挑唆或是意气用事,在校园内故意挑衅或制造纠纷,通常表现为个别学生或团体通过言语、行为或其他方式故意激怒他人,引发争执或冲突,影响校园的正常秩序与安全。寻衅滋事,不仅会破坏校园的和谐氛围,还可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可预知的伤害。
作为学生,我们要深知寻衅滋事行为的后果,这一行为不仅对会对被害方造成无法估量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,也应知晓加害方必然无法逃脱的法律制裁。
*相关法律条文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二十六条规定,“有下列行为之一的,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,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;情节较重的,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,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:(一)结伙斗殴的;(二)追逐、拦截他人的;(三)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、占用公私财物的;(四)其他寻衅滋事行为。”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,“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,破坏社会秩序的,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:(一)随意殴打他人,情节恶劣的;(二)追逐、拦截、辱骂、恐吓他人,情节恶劣的;(三)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、占用公私财物,情节严重的;(四)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,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。纠集他多次实施前款行为,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,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,可以并处罚金。”

注意交通安全
无论是在校园中,还是日常生活中,交通安全都是我们每个人应该高度重视的安全问题。大学生在注意交通安全时,应综合考虑多个方面。
①在校园内步行时,尽量远离汽车的盲区,并保持注意力集中,避免因分神而引发的意外事件,如不低头玩手机、不在路上进行球类活动,以及避免在校园内骑行违规车辆。
②遵守交通信号和标志是基本要求,包括不闯红灯、不逆行等行为,以确保行车和行人安全。
③尊重行人权利,特别是在校园和人行道上,应给予行人优先通行权,避免发生意外。
④绝对禁止酒后驾车,严格遵守法律规定,避免因酒驾引发的交通事故及其严厉处罚。
⑤保持适当的车速,根据路况合理控制车速,避免超速现象,确保驾驶安全。

在注意交通安全的同时,也应该了解相关法律,在必要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,保护和警惕自己。

*相关法律条文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》第六十二条规定,“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,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;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,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;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、人行横道的路口,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,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。”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,“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,因而发生重大事故,致人重伤、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;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,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;因逃逸致人死亡的,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。”

在这个法治社会,每一个公民都是法律的主体,我们的行为不仅影响到自己,更关系到周围人的利益和社会的秩序。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法律的引导下,深刻明白违法犯罪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,减少不必要的法律困扰,知法于心,守法于行,为共建和谐法治校园、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