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大学生,学法懂法不仅是遵守规则的要求,更是维护自身权益的“保护伞”。从日常的身份证使用到网购消费,从兼职打工到校园生活,很多看似普通的场景都藏着法律要点。下面结合大学生高频生活场景,梳理实用法律知识,帮你避开风险、守住权益。

01
身份证使用
办理手机卡、兼职入职时,常需提交身份证复印件。若直接提交未标注的复印件,可能被裁剪后用于虚假注册、借贷等违法活动,给个人带来隐患。
根据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,个人应主动防范信息泄露。正确做法是:在复印件正面用黑色签字笔标注“本复印件仅用于2025年X月X日办理XX业务,他用无效”,标注文字需覆盖部分个人信息(如家庭住址),且与复印件内容重叠,防止被二次利用。提交后及时确认用途,避免复印件被额外留存。
02
网络发言
不少同学喜欢在论坛、社交群分享观点,有时因意见分歧发表过激言论,甚至传播谣言、侮辱他人。但虚拟网络并非“法外之地”,这些行为可能违反法律规定。
《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》明确,禁止利用网络“捏造事实诽谤他人”“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”。违反者将被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或罚款,情节严重的,还可能触犯《刑法》构成诽谤罪,面临刑事处罚。网上发言前需理性判断,不传虚假信息;若遭遇网络辱骂、诽谤,及时截图存证,向平台投诉或报警维权。

03
兼职打工
兼职是大学生补贴生活费的常见方式,但部分同学因轻信“口头承诺”,未核实用工方资质、未签协议,后续遭遇欠薪时维权困难。
《劳动合同法》规定,用人单位不得收取劳动者押金,且需按时足额支付工资。找兼职时,第一步要核实用工方营业执照、负责人身份证,确认工作地点真实;第二步务必签订书面协议,明确工作内容、薪资标准、支付时间;第三步保存好工作证、考勤记录、与负责人的聊天记录,这些都是后续维权的关键证据。若遭遇欠薪,可凭证据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,或向法院提起诉讼。
04
个人信息
社交平台晒图、快递单处理、APP注册,都可能泄露个人信息。比如在朋友圈暴露姓名、学号,随意丢弃带地址电话的快递盒,注册APP时填写多余个人信息,都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。
保护个人信息,要做到三点:一是社交平台晒图时,遮挡身份证、学生证等敏感信息;二是拆完快递后,用马克笔涂掉快递单上的电话、地址再丢弃;三是注册APP或网站时,仅填写必要信息,拒绝无关的隐私授权。若发现信息被滥用,可依据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向相关平台投诉,或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05
消费维权
网购商品货不对板、线下消费被强制推销、购买的商品有质量问题……遇到这些情况,很多同学会自认倒霉,其实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早已赋予消费者8项核心权利,包括知情权、安全权、公平交易权、求偿权等。
比如,网购商品(除定制、鲜活易腐等特殊品类)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,商家“一经售出概不退货”的声明无效;商品质量问题导致人身、财产损害,可要求商家赔偿。遇到消费纠纷,可按“协商和解→拨打12315向消协投诉→向行政部门申诉→仲裁或起诉”的流程维权,依法保护自身权益。
06
校园贷
“无需抵押、秒到账”的校园贷广告,常隐瞒手续费、滞纳金等隐性成本,导致借款“利滚利”,甚至引发暴力催收,让学生陷入债务困境。
《民法典》明确禁止高利放贷,借款利率不得超过国家规定,自然人之间未约定利息的视为无息。若不慎接触校园贷,拒绝支付超出法定利率的利息;遭遇暴力催收,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。资金短缺时,优先选择学校勤工助学岗位、助学金,或向家人说明情况,切勿轻信网络借贷平台。
07
校园欺凌
被同学围堵推搡、起侮辱性绰号、孤立排挤等校园欺凌行为,并非“小矛盾”,可能侵犯人身权利,甚至触犯法律。
《刑法》规定,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,最高可追究刑事责任;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要求学校建立校园欺凌防控机制,及时干预处置。遭遇欺凌时,第一时间告诉老师、家长,或向学校保卫处报告;若被殴打致伤,立即拨打110报警,留存受伤照片、证人信息等证据,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安全。
法律不是遥远的条文,而是大学生活里的“安全绳”——身份证标注能防滥用,兼职签协议能防欠薪,被欺凌报警能护安全。作为大学生,不用背整本法律书,只要记住“常用场景的实用操作”,比如“快递单涂信息、兼职不交押金、维权打12315”。平时多关注“中国普法”“校园法治”等公众号,遇到事别慌,先想“法律有没有办法”,既不碰法律红线,也用好法律保护自己,做知法、守法、会用法的大学生。